教宗若望·保禄二世说:“感谢你们向全世界见证了这块土地上人民的信仰。"——摄人心魄、催人深思的十字架山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说:“感谢你们向全世界见证了这块土地上人民的信仰。"——摄人心魄、催人深思的十字架山
立陶宛是一个人口不足300万、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小国,有着波澜壮阔而曲折的历史,国土面积只有6.53万平方公里,但这里却有一个摄人心魄的特殊景点——十字架山。
立陶宛是一个拥有辉煌文明的历史古国,1240年成立立陶宛大公国,成为欧洲强国之一,后由于俄罗斯入侵成为俄罗斯帝国的附庸国并最终遭到吞并。
16世纪中期开始,沙俄以蚕吞方式逐渐入侵,并兼并大片土地,1795—1815年整个立陶宛(除克莱佩达边区外)并入俄国,立陶宛人民参加了1830年至1831年和1863年至1864年的起义但遭到血腥镇压。
一战时被德国占领,1918年2月恢复独立,但在二战时又遭苏联吞并,因为立陶宛人的人种基因与苏俄不同,斯大林把立陶宛人视为苏维埃的敌人。
立陶宛有一个种族屠杀受害者博物馆。1940年,立陶宛被俄罗斯侵占,随之而来的便是对立陶宛进步人士的监禁和迫害,博物馆楼的地下室被用作监狱,克格勃一直如一头怪兽,盘踞在这座建筑之中,守卫着它的监狱和审讯中心。
现在的人们在地下监狱的阴冷的空气里参观审讯室、囚室、禁闭室和水刑室,竭力想象几十年前的光景还是不寒而栗。
博物馆记录了自1940年起的各个阶段,苏俄当局对立陶宛惨无人道的迫害。尤其是1944至1953年间,苏俄强迫立陶宛人大规模流放至边远地区造成大规模死亡。
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脱离苏联恢复独立。现在的立陶宛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早在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为428亿美元,人均GDP约合13253美元。食品加工、木材加工、交通物流、生物技术、激光技术为立陶宛的优势产业。
圣安娜教堂是首都维尔纽斯老城唯一一座哥特式罗马天主教堂,位于维尔尼亚河的右岸,它是维尔纽斯老城地标性的建筑,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维尔纽斯历史中心的一部分,被誉为哥特式建筑艺苑中的明珠,是立陶宛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晚期作品。
其实十字架山,坐落于立陶宛北部城市希奥利艾以北的一个地方,之所以成为一个著名朝圣地,其确切的起源无人知晓,不过也有一个美好的故事:一个虔诚的基督徒老来得女,后来得了重病,刻苦祈求圣母,圣母随启示他把一个十字架立在这个小山丘上,第二天小女的病果然痊愈。传扬开来,人们不断把十字架立在山上,十字架也越来越多,故成十字架山之名。
不过真实的原因,据认为是1831年11月立陶宛人反俄起义后,牺牲了很多立陶宛战士,为了纪念这些英雄,在这里安置了许多十字架,以及巨大的苦像。
1831年和1863年波兰人和立陶宛人发起两次反抗俄国起义都以失败告终。由于家人无法找到造反者尸体的位置,他们开始在此安放十字架,以此告慰亡者和悲伤的自己。据考证第一批十字架是1831年11月,立陶宛人放置在从前的一个反俄起义军事掩体处。
立陶宛这座十字架山,每一个十字架背后都毫不例外印证着一段凄婉曲折的典故,立陶宛历史上不少保家卫国战争和波澜壮阔的历史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在这些震撼的十字架上得到了反应。
在后来几个世纪中,十字架山已经成为立陶宛天主教徒以和平方式忍耐所面临威胁的象征了:一种和平、却更为持久的抵抗,如同伸展双臂朝向天空的雕塑,一直伫立于此,呼唤着自由——保有故国的自由。
立陶宛人在1831年和1863年两次反抗俄国占领的起义,都未能成功。 后来立陶宛爱国者把这里当成了一个爱国主义纪念地,耶稣的雕塑、圣母雕像以及数以千计的小型雕像和玫瑰经念珠越来越多。
有人做过统计,2004年十字架的数量约有100,000个,而在十年之后,2015年已惊人的超过了不可思议的200,000个。经过无数历史创伤,和几百年分分合合的沿革,十字架山成为立陶宛人为和平、为国家、为立陶宛独立战争期间失去的亲人祈祷的地方。
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凝聚立陶宛人民血和泪的地方。
立陶宛十字架的工艺是很高的。
历史、艺术价值都有好高的造诣,通过长期与罗马天主教的融合,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色。
1993年9月7日,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来到这里,宣布这里是一个充满希望、和平、爱与牺牲的地方,一块石碑上刻着当时教宗在这里的讲话:“感谢你们,立陶宛人,因为这座十字架山向欧洲国家和全世界见证了这块土地上人民的信仰。"
苏联占据了这片土地,并开始极力“去立陶宛化”,——自然也有“去宗教化”,试图将这个国家彻底融入苏维埃。
苏俄当局对立陶宛人的信仰活动极为忌恨,曾三次铲平十字架山,甚至计划在附近的河上建一座堤坝,把整座山都永远淹没在水中,但是没有得逞。